走在馬爾康-第七章-行入深處訪大藏寺
大藏寺全景
自馬爾康松崗鎮至大藏寺至少有八十公里的山路,途經十幾個村落,其中二個村子令我印象深刻(石江咀、叢恩村); 一路走在峽谷之中,峻峭山形及碧緑深潭隨影相伴,我住的腳木足鄉白莎村對一般都市人來說已屬偏遠,而由白莎村再進入大藏鄉說是「行入深處」極為貼切。
石江咀村,此村將因為双江口水壩工程被淹没,而居民預計於五年內撤村。
双江口工程
石江咀村入口
石江咀村一帶風光
石江咀村居民
石江咀至孔龍村間風光
此行朋友的媽媽及阿姨一起同行,對藏族朋友而言是盡孝道,帶著母親及長輩圓一個朝聖的心願,對我而言則是一個學習機會,跟著長輩用謙卑的態度、放下自我,專注在每一個行禮之中。
知足的一對姐妹
專心準備參拜及供品,那一大桶是酥油
我曾觀察,現代人在法像前自然而然的彎身曲膝行禮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總是會先帶著疑惑,包括我自己也一樣;並不是看到對錯問題,而是發現這是很好的觀察自己的機會,做與不做之間,內心掙扎的是什麼?其實在看到藏民們全心投入專注在每一個動作的當下,還真羨慕他們念頭的單純,相信就是相信,做就是了。
大藏寺內設有不同的殿堂,供奉不同的法像,我們皆依序膜拜,過程簡單又寧靜,每一個殿堂不大,且都有把鎖,鑰匙就在旁邊,參拜完後就再自己把鎖帶上,下一個信徒會依樣照做。
自己開鎖
走完每一個殿堂,長輩們滿足的拿出家裡帶來的烤膜、香腸、香豬腿,我們自在舒服的在草地上席地而坐,享受著美味野餐,就在大藏寺的全景之中。
叢恩村位於馬爾康縣沙爾宗鄉,2012年被收錄於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之中,為第一批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寨之一,“叢恩”當地藏語意為“菩薩保祐”,民居建築大多建於清至民國時期,形似碉樓,四至七層不等,一般高達十余米以上,是最具典型的嘉絨藏族村寨,保持了嘉絨先民“壘石為室”的傳統石木建築風格,屬於“石室文化”的“邛籠體系”建築類型。其中較為典型的克莎民居建於清代晚期。迄今為止,沙爾宗鄉叢恩村克莎民居是保存最為完整的“邛籠體”建築。
全村仍有不少居民居住,環境寧靜清幽,村內有一戶保存甚為完整的古老民居為藏族朋友阿姨媳婦的娘家,特別讓我們入內參觀,整棟雖已無人居住,但結構完好,保存完整,仍可見到當年居民居住於此的部份工具及設備; 我與朋友逐層探訪,可以感受到這位年輕友人對於傳統嘉絨文化的熱愛及珍惜,對於每一個古老的智慧他都視為珍寶,他興𡚒的程度與我真是不相上下。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