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18的文章

走在馬爾康-第六章-米拉日巴尊者圓寂日-若布洛寺祈願燈會

圖片
2018/03/01農歷 1/14為米拉日巴尊者圓寂日,馬爾康白莎村-若布洛寺於該日舉辦祈願活動; 米拉日巴尊者(1052-1135)是西藏有名的實修傳承祖師,其艱苦卓絕的苦行和真修實證的精神深深影嚮著一代又一代的修行者,至今仍然是西藏最廣為人知的佛教修行大師。 我正好躬逢其盛,自大殿內頌經至大殿外供燈6000盞,在現場看著每個細節,等待天色漸暗,令我嘆為觀止的畫面呈現眼前。 以下為點燈祈願文,為維持原意,便不再轉成繁體文字 ࿐མར་མེ་སྨོན་ལམ།  点灯祈愿文  མར་མེའི་སྣོད་ནི་སྟོང་གསུམ་གྱི་སྟོང་ཆེན་པོ་འཇིག་རྟེན་ཁམས་ཀྱི་འཁོར་ཡུག་དང་མཉམ་པར་གྱུར་ཅིག།  愿灯具成为等同三千大千世界  སྡོང་བུ་ནི་རིའི་རྒྱལ་པོ་རི་རབ་ཙམ་དུ་གྱུར་ཅིག།  愿灯芯仅成须弥山王  མར་ཁུ་ནི་མཐའི་རྒྱ་མཚོ་ཙམ་དུ་གྱུར་ཅིག།  愿灯油仅成汪洋  གྲངས་ནི་སངས་རྒྱས་རེ་རེའི་མདུན་དུ་དུང་ཕྱུར་རེ་རེ་འབྱུང་བར་གྱུར་ཅིག།  此灯之数 亿盏得现于每尊佛前  འོད་ཀྱིས་སྲིད་པའི་རྩེ་མོ་མན་ཆད་ནས།  愿此光明 消除三有顶以下  མནར་མེད་པའི་དམྱལ་བ་ཡན་ཆད་ཀྱི་མ་རིག་པའི་མུན་པ་ཐམས་ཅད་བསལ་ནས་  无间地狱以上 所有无明之黑暗  ཕྱོགས་བཅུའི་སངས་རྒྱས་དང་བྱང་ཆུབ་སེམས་དཔའི་ཞིང་ཁམས་ཐམས་ཅད་མངོན་གསུམ་དུ་མཐོང་ཞིང་གསལ་བར་གྱུར་ཅིག།  愿十方诸佛菩萨之净土 皆得愿明亲见  ཨོཾ་བཛྲ་ཨ་ལོ་ཀེ་ཨཱཿཧཱུཾཾ།  嗡 班雜 阿洛给 阿吽。  若布洛寺為紀念此日,儀式自早上的頌經法會開始,寺方看我遠道隻身而來,特別引我入寺,凝聽寺內高僧帶領眾僧人...

走在馬爾康-第九章-昌列寺、觀音廟

圖片
進入藏區千把公里的路上,寺廟必然可見,而在馬爾康周圍距國道 317 最近的就屬松崗附近英波洛村昌列聖山上的昌列寺及金川的觀音廟。若願意選擇停留在馬爾康一至二天,可用一天的時間在一早出門用上下半天分別走訪此二處,但若問我個人,則會選擇各用一天慢走體會。 個人的體會是,我所走過馬爾康一帶的寺廟沒有商業化、都不收門票,單純用文化及信仰的精神迎接每一位到訪的人們,無論你是信徒或是遊客。  昌列聖山 昌列聖山是昌列寺所建之處,海拔3500公尺左右,開車至山的至高處,草甸、山谷、鄰近的、遠方的山頭可以盡收眼底,草原上可見一群群犛牛安穩的憩息,經幡豎立於山頂,與牛群的乖巧相襯,增添不少温暖安逸的氣氛,完全沒有距離及遙不可及的嚴肅感。難怪有一古詩相傳: 春之聖山杜鵑艷,夏之聖山綠地毯,秋之聖山彩林燦,冬之聖山結佛緣 。希望自己有機縁可以取得聖山四季之美。 昌列聖山是一個看馬爾康全景的好地方,再有機會,再去取夜景。

走在馬爾康-第七章-行入深處訪大藏寺

圖片
大藏寺位於距馬爾康市城區108公里的大藏鄉春口村,由宗喀巴大師弟子查柯溫布堪欽阿旺扎巴于西元1414年創建的第108座,也是最後一座,屬格魯派,曾於1967年文革期間被毀,1983年經馬爾康縣人民政府批准開放,1993年開始對該寺院文物進行了更好的保護的以及對建築物的全面修復,2000年7月大藏寺重建完工。 大藏寺全景

走在馬爾康-第八章-草登元宵會

圖片
會想要進入草登鄉代基村,是為了聞名已久的草登鄉傳統石板藏寨,並也略知村內有個藏醫院,真有其特殊代表性。   石板藏寨

走在馬爾康-第五章-傳統嘉絨藏族服飾

圖片
這是一個意料之外的珍貴體驗….. 藏族朋友的母親是一位非常勤勞的長輩,農務手腳真是沒話說,雖然我跟她語言不通,但她總是熱情的關心我習不習慣,有沒有吃飽,更甚至,她堅持要我穿上嘉絨藏族服裝,她一定是覺得他們的服裝很美,我既然來了,就一定要讓我試試,事實證明穿上後,真的都不想脫下來了。 媽媽拿出自己年輕時的三套服裝,保養的實在非常好,新穎如初,讓我逐套試上、拍照,希望我能留下難得的紀念。 藏裝的穿法非常複雜,從頭帕、頭飾、襯衣、腰帶、裙子、首飾…. 一個都馬虎不得,我像個洋娃娃,只能一會兒雙手張開、一會兒雙手放下,讓三位嘉絨美女們幫我穿上她們珍貴的服裝。穿著這身衣裳開心的想跳舞,可惜本人沒有良好的舞藝。  每一樣都很珍貴,小心翼翼的取出   配件真豐富

走在馬爾康-第四章-牧場生活

圖片
四川藏區的村子,一個村可能就有台北一個行政區這麼大,甚至更大,像這樣依山而附的村子,往往在其深處有個更深的山,山裡有個牧場;他們為了讓我體會更原始的藏式放牧生活,決定帶我進入白莎村的白沙牧場; 由於沿路路況較原始,我們先在市區換了四驅卡車上山。 換卡車

走在馬爾康-第十章-土司官寨及碉群

圖片
來到土司官寨及碉群,不免要嚴肅一點提到馬爾康歷史特色及文化,我也不敢多所論述加油添醋,許多的資訊也大多自網路而來。 馬爾康素有嘉絨聖地之稱,也是嘉絨藏族重要聚居地及文化的腹心地; 提到嘉絨來到官寨, 就會常聽到嘉絨十八土司及馬爾康的嘉絨四土。 嘉絨十八土司:以下()內指的當時所在地對應現在的地名 明朝時,嘉絨藏族由皇帝冊封之土司共有十八:梭磨、松崗、卓克基、黨垻、齊浸(金川)、明正、魚通(道孚)、冷边、沈边、革什扎(丹巴)、巴旺、巴底、穆平(寶興)、綽斯甲、沃日、贊拉(小金)、瓦寺、雜谷。 其中嘉絨四土,即是在馬爾康地區的四個土司: 梭磨、松崗、卓克基、黨垻,而我走過其中二處卓克基、及松崗。  卓克基土司官寨裡的各土司版圖說明

走在馬爾康-第三章-走在白莎村

圖片
白莎村,在2017年認識她,待了三天,離開後始終念念不忘,那是一個有遺世獨立空間的地方,愈是這樣想,愈是想去證明;2018年2月,這次我與她相處了五個夜晚。 由金川往馬爾康進入腳木足鄉白莎村的當天下午,甫至村子,就聽到村徑上有村民孩童說說笑笑的聲音,原來他們正在做著藏民們祈福用的泥佛塔,他們稱「擦擦」,對應藏文為 「ཙཙ།」 ;我這個來自都市背著三台相機的阿姨,沒一會兒就被一群可愛熱情如火的藏娃兒包圍,一起玩耍了二個多小時,大人們就害羞得多了。 旅行的路上,令人期待的除了獨特景色,就是一張張單純友善的臉龐,這些人們在那段時間,給了我美好的友誼回饋。 

走在馬爾康-第一章-未知旅程的開端

圖片
馬爾康這個城市我曾有二次匆匆路過: 一是2014/10 成都往色達 的公車上,二是 2017/05往亞青寺 的途中,短暫停留一晚。 與大多數走進四川藏區的旅客相同,目標總是鎖定在幾個知名的名勝,直奔而去,從未對這個城市產生過好奇。 後續微妙的發展因縁份的持續牽引而蘊釀,2017/05 十天的川西之旅與馬爾康嘉絨藏族的包車師傅結縁,一起走過 炉霍、亞青、德格 、 丹巴 ,一路上透過他的口中,我隱約感受到他對家鄉文化的熱愛及執著,也希望可以藉由自己的介紹,讓難得來到的旅人對他的家鄉有更多的認識;一個三十幾歲的年輕人,不同於大多數的同儕離開家鄉往大都市成都發展,而是把熱情留在自己的土地,或許就是他這份執著,吸引了我也感動了我,而想要深入探訪,也不枉他那份赤子熱誠。   拉瓦與若布洛寺主任

走在馬爾康-第二章-住在嘉絨藏村落

圖片
這是一個連鎖效應 認識了一位嘉絨藏族青年,締結下一連串的遇見:家人、親友、鄰居及僧侶。 與朋友計劃第一次的「專訪」時,得知有機會親身體驗藏居生活,心裡又是期待又是惶恐,擔心自己因為有太多都市人的習性而造成村民的困擾,事實上,濃濃的人情味讓我的擔心是多餘。 車行在國道317上,通過馬爾康市區經松崗後往腳木足鄉的水泥橋,過橋後進入腳木足鄉,我要住的白莎村便在一小時車程後的山谷裡。 通過此橋進入腳木足鄉